一提到降噪头戴式耳机,很多人脱口而出的显然是索尼 WH-1000XM 系列,降噪效果优秀,降价交朋友也很勤快,属于是索尼消费级音频产品线的拳头产品。但是即使上代 WH-1000XM4 降完价也要 1200 块钱,那么大法有没有什么便宜的降噪耳机呢?有的兄弟有的,这样的产品一共有三代,索尼在 2023 年推出了最新的 WH-CH720N,发售价 900 多块钱,现在已经降到了 500 多块钱。那么索尼会在一半的价格给到什么呢?
设备连接与 App 体验
35 个小时的续航基本不是吹的,日常听几乎不会遇到没电的情况。不过既然没有佩戴检测,也就更谈不上基于其做的各种省电功能了。
和影像产品一样,索尼并没有给穷哥们单独安排一个 App,和高端货用的是一样的 Sound Connect(即 Headphones Connect)。作为索尼的产品来说逻辑相对还算正常,起码最常用的功能一看就知道在哪里。
双设备连接的体验是相对比较领先的,当另一个设备开始播放的时候,正在播放的设备会自动暂停,这也是大部分耳机选择的逻辑。连接控制由 App 完成,而非引导用户去按键,这使得可以自由控制什么时候配对另一台设备,什么时候忘掉某一台设备,甚至什么时候固定由某台设备进行播放。考虑延迟后,切换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。在无法连接更多台设备的情况下,这种程度基本上是完美的。
除了手动均衡器外,App 还支持根据用户的听感定制均衡器。均衡器的效果基本确实能满足个人的偏好,只不过高频要翘好多才能做到白开水的效果。
App 的一大亮点是支持根据运动状态调整环境音控制模式,如走路、停留、跑步和搭乘交通工具。虽说总比没有强,识别率也还算乐观,但这个功能必须依托 App 才能实现,搭配某些手机厂商臭名昭著的后台控制,到头还是不方便。
音质与调音
默认调音低频量偏大,但却不轰头,脱离了 OPPO Enco X3 等耳机的低级趣味,但也没往所谓的科 Hi 偏移多少。好在调过均衡器之后能够符合我个人偏好了,上文提到的自动听感调节大大降低了调均衡器的工作量。然而除低频下潜的质量外,我并未发现 WH-CH720N 的音质有什么亮眼之处;即使抛开不支持 LDAC 不谈,同样在 AAC 模式下,如高频质量与声场等方面也并未见到优势。
降噪与通透
作为头戴式耳机,它的拿手好戏当然是高频降噪。归功于把耳朵罩起来的设计,其能够在保持佩戴舒适度的情况下,获得比入耳式耳机更好的密封效果。然而低频降噪并不出彩,怪不得降噪只有一档,多切哪怕一档都显得黄仁勋的刀法相形见绌。
在飞机上,这款耳机的降噪效果差强人意。十几年的中年飞机机舱里难免会有些部件响动,而它的高频降噪性能很好地掩盖了这一点,哪怕不开电源,对这种噪音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。然而低频降噪远远低于小米 Buds 3 Pro,一款早在两年前就只要 300 块钱的入耳式 TWS;耳压感也严重很多,令人长久有一种烦躁感。地铁场景的表现则不能一概而论,如长沙 3 号线这种噪音严重的线路,体感的噪音更是降了但没完全降,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状态;而较新的线路质量更好,这款耳机的降噪效果也就刚好能够用了。总的来说,WH-CH720N 的降噪也只是在特定频段下有优势,而这种优势买个大耳罩子也能有。
通透模式,索尼称环境音控制,反而切成了 20 档外加一个人声增强开关,与一般耳机降噪分档但通透不分档的设计完全相反。拉到 20 级基本能够正常还原环境音,这个挺不错的。
抗风噪效果尚可,最起码不会风一吹就摆烂关闭降噪/通透。
佩戴舒适度
包耳的设计使它注定要与耳朵上戴的东西有一定冲突,比如眼镜腿。降噪效果极其依赖于耳机与头部的贴合性,只要被眼镜腿挤开一点点,耳罩与头部出现一点缝隙,降噪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但好消息是夹头感并不强,如果不考虑降噪,即使夹着眼镜腿也能保证佩戴的体验。继续用手按压两侧耳罩,降噪效果也并未有明显的提升,头梁的松紧度就这样卡在了一个非常平衡的位置。
多亏了毫无质感的大塑料机身,这款耳机非常轻,与听半小时脖子开始累的 AirPods Max 拉开了巨大的差距。这意味着除了必要的一点夹头之外,戴上这款耳机的体验是非常舒适的。
这款耳机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可收纳设计,只有耳机的旋转,这导致带出去基本只能挂在脖子上,这下又对标 AirPods Max 了(笑)。
总结
如果不是对头戴式降噪耳机有特殊需求,我的建议是购买市场已经非常成熟非常卷的入耳式 TWS 耳机,500 多块钱足够买一个性价比极高的产品,多的钱还能吃顿好的。如果限定在降噪头戴方面,WH-CH720N 也是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,在 App 和舒适度方面甚至有一定的亮点。考虑到性价比市场也有漫步者这样的超级卷王,我建议购买前先找个体验店试试 300 多价位的机型,毕竟上述这些东西能不能值 200 块钱,还是要自己去体验一下。